《家》[專輯]

《家》[專輯]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家》是羅大佑的第三張個人專輯,也是他在推出了前二張專輯備受爭議後,延續以前風格寫作的全新作品。為了配合"家"的主題,他在專輯中為"家"創作了兩個版本,同時收錄了"青蚵嫂"、"吾鄉印象"等富有鄉土親情的歌曲。《家》專輯在羅大佑的整個創作生涯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並結束了其"黑色革命"的音樂前期。

基本信息

專輯資料

羅大佑專輯:《家》羅大佑專輯:《家》

專輯名稱:家

製作人:羅大佑

監製:黑潮文化製作群

出版公司:滾石

出版時間:1984.10.18

攝影:ADU

設計:杜達雄

專輯介紹

《家》的發行,讓許多人感到錯愕莫名:原本被定位成抗議歌手憤怒青年的羅大佑,在這張專輯裡顯得溫情而內斂,幾乎完全感受不到他前兩張作品處處可聞的悲壯氣勢。當時任職滾石企劃經理的詹宏志說得很直接,《家》的創作可能更成熟,音樂可能更花錢,更精緻,更動聽,但是《家》的溫情與保守,證明所謂的抗議歌手是十足的謊言。王明輝則認為,《家》里呈現的羅大佑應該是一種經過長期觀察,思考環境跟人的依存關係之後所引發的一種心靈上的疲倦,那個時候他好像有一種急著要找到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的情緒。諷刺的是,向來被視為風格最保守的《家》反而是羅大佑專輯中送審未通過的歌曲最多的一張。
事隔多年,羅大佑對這張專輯的處境有更清楚的體會,他表示當時自己承受的壓力已經超出所能容忍的極限,自己覺得有很多東西扛不下來了,也就是說自己想講的話已經到了一個頂點。《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掀起的風暴使他被冠上抗議歌手之類的頭銜,甚至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同時遭到來自政府當局和黨外勢力的壓力--前者嫌他不規矩,後者嫌他不夠激進,《家》風格上的凸變,其實也代表著打破這個既定形象的企圖。可惜當內在外在的矛盾都沒有獲得解決時,當時的羅大佑並沒有辦法獨力從這個盤根錯節的網路解脫出來。回頭去看《家》,羅大佑認為這是一張企圖跳出某個框框,卻又受限於更大的框框;,以致仍然無法充份淋漓施展的一張作品。
《家》的音樂處理,的確是羅大佑迄今做得最精緻,層次最豐富的一張,為了追求和前兩張搖滾曲的不同質感,羅大佑親自赴日聘請資深作曲家三枝成章為他編曲,專輯中大部分的歌是在東京錄製的。《吾鄉印象》八分多鐘的曲子裡加入了胡琴、月琴、把烏等傳統樂器,層層疊疊的音效,細膩的編曲結構加上羅大佑吟喔式的唱腔,透露出和前作完全不同的企圖;《青珂嫂》則是他首次收錄的台語歌,都替這張專輯增添了一份貼近故鄉土地的眷戀之情。《家Ⅰ》,《家Ⅱ》不僅誠懇地道出創作者內在的渴盼,也和前作處理愛情時低調抑鬱的情緒大異其趣,是羅大佑專輯中首次出現明朗溫暖,情緒訴求正向的情歌。濃郁深情的《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以及瀟灑中掩不住落寞的深切內省之作《我所不能了解的事》,都是羅大佑爐火純青的經典歌曲。而《超級市民》這首唯一對現實直接批判反諷的作品,反倒和整張專輯的基調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這張專輯出版之後,羅大佑終於認清他已經撐不下去,到了必須離開自己的《家》--台灣,遠赴重洋讓一切歸零的時候了,這張專輯為驚天動地的黑色革命劃下句點。那個讓無數年輕人頂禮膜拜早已成為圖騰的黑色身影,就這樣不知不覺永遠走進了歷史。

歌迷點評

可以說,《家》是羅大佑所有原創專輯中水準最弱的一張,我也聽得最少。(封面設計卻是前三張中最精緻美麗的)
雖然裡面也有幾首很有名的歌,比如:《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我所不能了解的事》、《家》(Ⅱ)(這一首主要是因為周華健的翻唱),但相對於羅大佑其他才氣橫溢、靈感四射的專輯來說,分量還是很不足的,象《Mysterious Eyes》、《耶穌的另一個名字》這幾首歌,簡直可有可無、無關痛癢。另外一首《超級市民》作為批判式歌曲,旋律油滑了一點兒,似乎有點抄襲或者說模仿BEATLES的《YELLOW SUMABRINE》(《黃色潛艇》)。
這張專輯的頹氣似乎正預示著羅大佑正面臨著創作以來第一次遇到的瓶頸,他即將出走、再積累……

專輯曲目

01 吾鄉印象

02 家(I)

03 超級市民

04 青蚵嫂

05 家(II)

06 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07 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

08 Mysterious Eyes

09 耶穌的另一個名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